我中心成功举办“秩序与进步”学术工作坊

2025年5月8日与5月12日,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洪堡跨学科研究中心举行了“秩序与进步”(Order and Progress)学术工作坊,特邀我中心主任洪堡研究专家、湖南师范大学“潇湘学者特聘教授”奥特玛尔·埃特(Prof. Dr. Ottmar Ette)进行两轮授课。本次工作坊吸引了众多师生到场聆听,并就讲座主题进行了深入讨论与交流。

在5月8日的授课中,埃特教授围绕“讲述的意义”展开讲述。他指出,叙述不仅是文学的核心,更是人类社会得以共处的基本方式。借助对史特拉斯堡誓言(Straßburger Eide)的解读,他强调叙述和语言交换如何成为避免战争、建立和平的有效手段。他引导听众追溯文学起源,讨论了从美索不达米亚吉尔伽美什史诗到中国古代甲骨文的发展路径,并以旧石器时代洞穴壁画为例,指出人类在45000年前已通过绘画进行叙述,体现出讲述行为的原始性与创造性。埃特教授还指出,讲述的首要前提是“幸存”。他进一步强调了“内在世界”的构建,即人类在洞穴之中通过讲述形成的意义系统,不仅关乎文化表达,也是面对危险与死亡时人类得以维系个体与群体认同的重要方式。

在5月12日的授课中,埃特教授将目光转向叙述与人类个体生命成长的关系。他首先强调,讲述是人从儿童时期获取的关于理解世界、构建意义的重要方式,这一基本叙述结构与人工智能等当代科技发展密切相关。他在讲座中提出,“叙述意味着转换视角”,强调通过第三视角、共情能力(empathy)实现对差异、矛盾的超越,是避免对抗、消解冲突的根本方式。他特别提到《一千零一夜》中的故事结构如何以“讲述”打破暴力机制,强调引入“第三者”以建立沟通空间,体现出叙述在和平建构中的智慧价值。“讲故事”不只是文学修辞,更具有疗愈与重建秩序的力量。埃特教授进一步区分了“故事”(story)与“情节”(plot),说明叙述的艺术不仅关乎事件内容的堆叠,更关乎这些内容在时间中的组织方式。他指出文学区别于现实的关键之一,就是它能超越时间的不可逆性——比如通过虚构设定逆转生命旅程、进入死亡之后的“视角”。此外,埃特教授也谈到了动物视角在小说叙述中的可能性。他分享了自己小说创作中的一位“狗叙述者”,如何以感知气味、鞋子与步态的方式提供不同于人类中心视角的故事维度,借此说明视角转换如何丰富叙述的深度与层次。

259F0E

两场讲座由湖南师范大学洪堡跨学科研究中心主办,分别由外国语学院副院长蒋莉华教授与洪堡跨学科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任海燕教授主持。本次工作坊吸引到了众多校内外学者与本校学生,授课过程互动频繁,现场气氛活跃。埃特教授不仅以深厚的学术功底展示了对叙述问题的深入思考,也以通俗而富启发性的表达方式激发了师生对文学与生活关联的重新认识。讲座最后,他鼓励同学们思考童年记忆中的故事、设想以他人视角书写自己的经历,并将叙述视作理解与改变世界的一种根本力量。

如任海燕教授在讲座最后点评的那样:“埃特教授在第一次讲座中简洁而优美引领我们进入对叙事的思考,这种溯源性的思考将我们带回文字尚未成形的远古时代。这不仅让我们重新认识了叙事形式的多样性,从而意识到文学或叙事概念本质上是一个广阔的范畴;但也揭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事实——叙事不仅构成生活的美学维度,其本身就是生命与人类存在的本体。我们正见证着人类生存方式的重大甚至颠覆性转变。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始终崇尚"和合"的价值理念。但正如埃特教授在上次讲座中指出的,科技发展正在打破这种平衡状态,人类生存的其他维度,比如伦理维度却被遗落在时代之后。这直接导致了‘人文精神的衰落’之喧嚣与‘人文学科无用论’的甚嚣尘上,甚至连文学本身的价值都遭到质疑,而埃特教授上次的演讲,恰恰为这种思潮提供了极具说服力的回应。”

本次工作坊围绕“秩序与进步”这一核心主题,体现出洪堡跨学科研究中心对当代世界变迁、知识结构重构和文化理解的持续关注。洪堡跨学科研究中心成立以来,致力于在文学、历史、地理、哲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建立深层次对话机制,推进以中国立场参与的世界知识再建构。未来,洪堡跨学科研究中心将继续开展系列讲座、工作坊与国际合作研究,推动湖南师范大学外语学科在“世界一流”建设中不断迈进,为跨文化理解与全球知识生产贡献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

上一条:中心主任Ottmar Ette受邀参加第二届“海外视角看中国式现代化论坛” 下一条:第二届洪堡日“重审世界”系列学术活动在湖南师范大学举行

感谢您访问我们的网站

版权所有:湖南师范大学洪堡跨学科研究中心